新动态:95岁老人与肺癌斗争32年,在生命和解中创造奇迹
2023-04-16 22:02:58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4月14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举办的“肺部更健康,胸科在行动”——北京胸科医院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上,有这样一位老人,在他95年的生命中,已经与肺癌共同生活了32年。


【资料图】

与肺癌斗争的32年,95岁老人与疾病和解并共处

“父亲一直是我们的精神楷模,他出生于枪林弹雨的革命时期,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奋斗年代,在退休后与肺癌斗争32年里,我们亲眼见证过他的脆弱与坚强,也深深被父亲永不屈服的乐观精神所感动。”黄志华的儿子黄为平告诉人民日报健康时报记者。

时间回到1991年,那时的黄志华刚刚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退休4年,正打算享受天伦之乐之时,病魔从天而降。黄老爷子第一次被查出患有肺癌,在研究所的协助下住进了北京胸科医院。医院决定对他手术治疗,在这里,他的左肺下叶被切除了。之后在1994年、1998年和2006年肺部又先后3次长出肿瘤,他分别做过两次肺叶切除手术和两次伽玛刀手术,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2年抗癌路。

“记得患病最严重的时候,我连日吐血,医生看到我的样子都不忍直视,当时我是真的觉得自己可能无法扛过着这一关了。”黄志华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回忆道,最难过的还是看着身边的病友一个个都离开,当时一个患者和我一样咳血不止,两天之后他就走了,而我奇迹般的挺了过来。

到现在黄老爷子已经走过了32年抗癌路,在他看来这段抗癌经历是人生宝贵的一课。“现在我已经学会与肺癌和平共处,也学会和过去的痛苦达成和解,只要我能在世一天,就一定要鼓励所有周围的患者乐观、向上。”黄志华说。

黄志华的儿子黄为平将捧花送到父亲手中。高瑞瑞摄

肺癌治疗“体系化”,让谈癌色变成为过去式

“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难治性疾病,易复发、易转移。虽有一部分早期病人经积极治疗后可获得长期生存,但大多数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早期积极治疗的时机。”北京胸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张同梅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之前的肿瘤治疗各个学科很少形成合力,都是能手术的去外科,不能手术的去内科,这当中可能存在很多信息差,让治疗过程存在事倍功半的现象。肺癌“体系化”建设通过医院多学科的协同,对患者进行多角度、精准化治疗,一改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从实质上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从而降低肺癌发生率,提升肺癌早筛率,延长患者生命周期。

在北京胸科医院推行肺癌“体系化”过程中,像黄志华这样的患者并不在少数,很多患者因此获益,生命周期得到延长,他们都在北京胸科医院多元化、精准化的治疗与帮助下获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我们的四级手术占比达到61.2%,微创手术占比达到58.8%,在北京市属医院中排名第一,这些都得益于医院的肺癌‘体系化’建设。”北京胸科医院胸外二科主任刘志东介绍到,医院的肺癌“体系化”建设让多学科一起出谋划策,解决了很多手术禁忌区域的痛点,让之前很多无法手术的患者得到了手术机会,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的并发症。

“肺癌‘体系化’建设还表现在晚期患者治疗方案的多元化上。”北京胸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胡瑛说,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免疫这些治疗方式怎么能更好的组合非常重要。靶向耐药了并不代表药物就此失效,我们可以通过化疗、放疗的组合争取继续靶向治疗;局部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化疗可以为无法手术的局部中晚期患者获得更多临床治疗机会;中晚期患者疾病的全程管理中重视内科、外科和放疗科的联合治疗,最大程度的让患者临床获益。这些都是我们肺癌‘体系化’建设取得的结果,通过多学科讨论及协作,与其他学科团队协同工作,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近几年,医院发展进入快速通道,不断强化优势学科,逐步补全学科种类。这次肿瘤宣传周活动的重点,就是想以此为契机赶快把和肿瘤相关的从科普、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问题集中给老百姓进行讲解,让‘肺癌’治疗不再是一个谈癌色变的治疗时代。”北京胸科医院院长李晓北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黄志华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患者现在肺上依然还有一个肿瘤,但他坚定要继续开心,继续乐观下去。“癌症并不可怕,癌症不等于死亡,因为奇迹在我的身上发生过,只要我们积极面对,乐观向上,科学救治,我相信每个人身上都会产生奇迹。”

责编:李欣

主编:邱越

校对:李益萌

相关新闻: